座谈会上,吴朝晖向校友们汇报了浙大目前的办学状况和下一阶段的发展计划。院士校友们分享了对母校培育感恩之情和对母校今后发展的期望。 “浙大在‘三步走’计划中把学科建设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这点我很欣赏”。曾在化学系担任有机化学老师的戴立信院士说,学科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想起当年在湄潭念书的时候,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每一个都是顶呱呱的,数学老师苏步青,物理老师束星北,生物老师谈家桢。浙大在重视人才方面需要继续努力,为他们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好的学术气氛和好的工作风气。” 陈宜张院士曾任浙大医学院院长,他说,浙大的人才培养是否成功,要通过培养的学生是否有成就来体现。“第一,谁来培养呢?当然是老师来培养,不仅需要名气大的名师,还需要专业扎实的好老师。第二,好的老师哪里来呢?需要院长、系主任去物色,有时候校长也要费一点心思。学校的任务是去打听,把好的老师请来。第三,带头人必须是一流的或者特流的,带出来的团队才有用。二流的人不可能组建出一流的团队。” 沈允钢院士回忆了当年在浙大感受科学启蒙的经历。他说,自己当时尽管不懂物理学,但是王淦昌先生所做的关于宇宙线的科普报告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浙江大学作风正派,学术活动丰富,他自己受到了各种各样学术报告的启发,参加了当时由谷超豪任社长的“求是科学社”。
景益鹏院士从事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他很感恩当年认真教学的老师,“在我重要的本科阶段打下科学方面的基础,之后才有能力做科研。”
潘镜芙院士曾担任第一、二代四种型号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设计油、水补给装置。他对工科专业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建议:“基础课一定要学好,提高动手能力;在求是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创新。在实践中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走就可以得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