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好的商学院!

近期热招

咨询热线:0571-88210851

咨询热线:0571-88210851

新闻资讯

浙大经济学院喊你来抄“学霸浙江”的作业系列四: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

2020-04-2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之一的浙江打造了“民营经济”的金名片,在这张象征财富的名片背后,还有一张叫做“文化软实力”的名片同样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1999年,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率先提出发展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就任浙江省委书记后,大力推进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步伐。他说:“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因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把进一步发挥浙江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17年来,浙江聚焦文化的力量,从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到文化浙江,文化软实力日益彰显。 

 

文化软实力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深入人心

 

 

  浙江向来注重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浙江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连续多年名列首位。为保护良渚古城遗址,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建设绕行6公里,多花了3个亿,工程路面多弯出一道人文弧线。2019年底,浙江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以“诗”串文(文化)为主线,以“诗”(诗词曲赋)为点睛之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着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文化带,高质量建设“诗心自在、画境天成,浙学精义、东方意蕴”文化精髓的华夏文明弘扬示范区,在山水与诗情中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四条诗路”是承载浙江文化振兴和产业发展的综合平台,是“美丽浙江”大花园建设的诗意灵魂,对打响“诗画浙江”金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建设从来不该只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亲民文化也是浙江人一贯坚持的传统。为了加强对传统戏剧的保护工作,制定实施《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加强对越剧等地方传统戏剧的传承保护,命名了首批22个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绘制了浙江省传统戏剧《项目分布图》。而为了加强省非遗生产性保护,下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与省旅游局签订了《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努力实现利用开发与保护传承良性互动。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共设立研究项目80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000余部,圆满完成了工程第一期项目,其中,《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开创了中国绘画历史大型断代集成的先河。

 

  作为红船精神的发源地,红色文化在浙江的众多历史遗存,如今已成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库、加油站。 同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六大行动”,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连续三年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推动“最美现象”从“盆景”变“风景”成“风尚”。创新发展新乡贤文化,扎实推进好家风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组织开展“做文明有礼浙江人”活动,使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排队守秩序、礼仪待宾客、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形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明新风,成为亮丽风景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省2万余个行政村实施“春泥计划”,建成了1000余所乡村学校少年宫。浙江全省已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14个、全国文明村镇191个、全国文明单位249个。同时,全省有4个镇和14个村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有86个传统村落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17年来,浙江省不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浙江人的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升、道德新风尚不断涌现。“最美人物”、“最美现象”、各行各业“最美浙江人”层出不穷,“最美现象”汇聚成“最美群像”遍地绽放,社会正气和正能量得到大力弘扬。 

 

文化软实力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看得见摸得着

 

 

  2007年,新一届浙江省委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浙江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意义,逐渐加大文化投入,强化政策保障,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浙江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近十年均位居全国首位。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投入,目前覆盖浙江全省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已经初步建成。浙江11个省区市、90个县(区市)共建成县级以上文化广场、文化中心近300个。西湖文化广场、浙江美术馆、浙江科技馆、浙江博物馆新馆、杭州大剧院、宁波大剧院、温州大剧院、湖州大剧院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大型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构建了公共文化设施的主体框架。浙江是全国最早尝试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省份。2004年元旦,浙江省两家博物馆对社会公众实行永久性免费开放。目前,浙江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1家、文化馆101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371家,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由省至村的五级全覆盖。 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曙光路上的浙江省图书馆,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次前来阅读,免费开放后的浙江图书馆,更成了读书爱好者的圣地,在浙江图书馆内,还有一间特殊的“书房”——浙江省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在浙江的城市,实体书店成商场社区标配,100家城市书房陆续开张,数千场公益文艺演出点亮夜空,四千余场讲座和展览走到群众身边。

 

  这厢是文化殿堂,那厢还有文化礼堂。从过去的政府“送文化”,到现在农民自主“秀文化”,文化礼堂功不可没。2013年,浙江省启动建设以“农村文化礼堂”命名的乡村文化服务综合体。经过6年多建设,如今全省农村文化礼堂的数量超过1.1万家。 在嘉兴南湖,20多万网友与村民一起享受“村晚”盛宴;在绍兴嵊州,百年越剧让“村晚”散发越韵古调;在丽水龙泉,“我们的村晚”如窑火一般火热……每年春节期间,浙江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用5000多场“村晚”迎来了红红火火的新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如今在浙江,文化礼堂是村民最愿意去的地方,也是乡村笑声最多的地方。从2018年开始,浙江每年新增3000个农村文化礼堂,预计到2022年,全省500人以上的村庄将实现文化礼堂全覆盖。 

 

  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上,浙江省均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文化部的验收,“浙江样板”被作为示范在全国推广。 身有所栖,心有所寄,乐在其中。文化惠民,德润人心。17年来,浙江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力度,为广大群众提供一流的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环境。

 

文化软实力之文化产业风生水起

 

 

  920亿元授信!2019年1月24日,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与工行浙江分行、中信银行杭州分行、杭州银行三大战略合作银行正式签约。这是自2018年底浙江省文投集团成立后迈出的重要一步,之后便是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互联网、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而作为《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发布后首个建成运营的文化产业平台,象山艺术公社的揭幕,也按下了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的“加速键”,到2022年,之江文化产业带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800亿元左右。 

 

  风生水起,新意盎然。作为“十三五”时期浙江重点发展的八大万亿产业之一,影视产业等浙江文化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与文化事业联动发展,“金杯”和“口碑”两不误。 浙江省文化企业发展迅猛,形成了国有文化企业存量和民营文化企业增量资源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局面,其中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已经成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民营文化企业成长迅速,已成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目前全省共有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投资总规模逾1300亿元。文化领域的“中国第一股”纷纷花落浙江:宋城集团,中国演艺第一股;华谊兄弟,中国电影第一股;华策影视,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已然成为文化产业的领军者。

 

  全省星罗棋布的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园区等也纷纷蓄积出强大的动能。浙江省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全省各地涌现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70多个,吸引了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集中了软件、工业设计、广告、传媒、艺术品创作和交易等优势产业。产业集聚发展态势的快速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在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有声有色,早在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就首次跨过千亿元大关,达1056.09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2006年义乌文博会还是一个草根博览会,是一个以义乌小商品单列的文博会,然而到了2010年便升级成为国家级展会,交易额达到28个亿,2011年的义乌文博会达到40.4个亿,增长非常迅速。2005年以来,唯一国家级的动漫专业节展,也是规模最大、人气最旺、影响最广的动漫专业盛会中国国际动漫节每年春天固定落户杭州,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五届,早在2011年其成交金额从最初的30亿增长到128亿,整整翻了四倍。

 

  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目前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仅次于京沪粤,居全国第四位。浙江省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已经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

 

文化软实力之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早在2003年,浙江省就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省,是全国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之一。敢为人先的浙江人,从文化体制改革破冰之旅到乘风破浪,已经走过了17个春秋。在宏观层面,浙江省“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宏观管理体制日益完善,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微观层面,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用人、分配、社会保障等内部体制不断完善,机构活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对新闻媒体、出版单进行制播分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等改革;对文体场馆实行企业化运作、转企改制、委托管理等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释放了文化发展的活力。

 

  浙江歌舞剧院作为浙江省内最大的国有剧院,率先挂牌转制,随后实施了收入分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将全院员工推向市场,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创作、演出、营销等步入良性循环。浙江歌舞剧院的改革,只是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目前,除了文艺院团改革,浙江省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出版发行单位转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广电新闻出版系统的管办分离、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

 

  文化体制改革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产业主体也在市场运作中做大做强。2003年,全省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为312亿元,占GDP比重达3.3%;2017年,这一增加值已经超过3744亿元,占GDP比重达7.23%。到2020年,全省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总产出力争达到1.6万亿元,增加值近5000亿元,占GDP比重将达8%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加快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到2020年努力建成文化强省。从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文化强省,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大”到“强”,一字之变折射的是浙江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气象,文艺精品力作迭出,人才队伍承接有序,价值涤荡春风化雨,体制改革风起云涌,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文化强省“见力道”,万紫千红总是春。我们相信,浙江改革发展将变得更加富有文艺色彩、文化温度、文化自信。

 

  编者后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以“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闯荡天下,浙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文化软实力”。是文化成就了浙江今日的经济。那么,今日的经济又能为明日的文化提供怎样的回馈呢?需知,一代可造就富翁,三代才能熏陶出绅士——文化须隔代才能产生效应;经济腾飞一代人可以实现,文化积累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发展文化需要领导者的文化自觉。

 

  从“文化大省”的推进到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实施,再到“文化强省”、“两美浙江”的建设,浙江先天优良的文化基因,与现代文化发展的长足优势,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化传奇。而身处其中的浙江人,不仅是这些文化事件的参与者和受惠者,同时也是浙江文化繁荣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文化软实力”,是浙江的“七张名片”之一,亦是“学霸浙江”交出的优秀作业之一,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高级培训中心欢迎全国各地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来浙江、来杭州、来浙江大学“抄作业”!

 

文字整理:徐盛丹(部分文字来源于浙江日报、浙江在线等)

图片来源:浙江日报、浙江在线等